- 08/18
- 202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在快速演变的工业格局中,制造商正日益转向自动化以满足对速度、质量和成本效益的需求。加之劳动力短缺,研磨和表面处理这类工作,已无法再承受过去那种耗时费力的人工操作方式。
即使在机器人研磨与表面处理领域,时代也在变迁。曾几何时,自动化研磨与表面处理仅限于重复性、大批量的任务,如今人工智能(AI)和智能视觉系统的进步正在改变这一局面。对多品种制造日益增长的需求,正推动着更智能、更灵活能力的出现,这些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表面处理的可能——使工艺更精确、自适应且可扩展。
传统的机器人研磨与表面处理系统依赖预设路径和刚性夹具——这对于简单、一致的零件尚可胜任——而结合了机器学习算法的二维和三维传感器,则使机器人能更好地“看见”并理解其工作环境和处理的零件,从而能对复杂任务做出决策。机器人不仅更擅长识别零件方位,还能更好地适应表面缺陷和其他变量。
一、关键技术趋势推动进步
推动机器人研磨与表面处理最新进展的关键在于集成日益精密的3D视觉技术——它提供高分辨率的深度数据,实时引导机械臂。借助3D视觉,机器人可以扫描每个零件,并据此定制其研磨或抛光路径。
结合视觉技术,人工智能被用于优化工具路径,以提高效率和表面质量。通过分析零件几何形状和期望的表面效果,AI可以生成或优化运动策略,从而缩短周期时间、减少工具磨损并降低能耗。
智能视觉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还使机器人能够检测表面缺陷,如划痕、毛刺或表面效果不一致。一些系统甚至能在同一加工周期内自动修正这些缺陷,减少了对人工检测或二次加工的依赖。
数字孪生和仿真技术也加入战局。通过创建机器人系统及其任务的虚拟副本,工程师可以在车间部署前,利用AI模型在模拟环境中测试研磨策略——这极大地减少了试错过程。
虽然基于云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多个工作单元汇总的数据,但边缘计算则支持在工厂车间进行更快速的本地决策。借助云和边缘AI的双重能力,处理器既能实现实时自适应,也能进行长期优化。
二、机器人研磨的实践应用
机器人研磨与表面处理技术的进步可惠及众多行业。从航空航天领域利用智能视觉引导精加工涡轮叶片,到应用于手术器械和植入物的人工智能精加工系统,AI和智能视觉系统正在推动广泛的表面处理工艺向前发展。
在汽车行业,配备AI的机器人研磨系统被用于变速箱零件的去毛刺和高光饰件的抛光,能自动适应微小的尺寸差异,无需人工调整。高端电子产品和家电制造商则利用具备AI能力的机器人,将不锈钢和铝表面抛光至精确的美学标准。
多家机器人公司已部署结合AI与智能视觉的系统。GrayMatter Robotics 是该领域的新锐力量,以部署用于打磨、抛光、研磨和去毛刺等表面处理任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而闻名。该公司专注于智能机器人工作单元,利用先进的视觉和运动规划算法,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零件和表面。
例如,GrayMatter的系统已被用于处理大型曲面复合材料部件,如船体或航空面板。这些部件的形状和尺寸通常各不相同,使传统自动化难以胜任。然而,配备3D视觉的AI驱动系统可以扫描表面,规划定制路径,并在实时力控下执行抛光或打磨。
该系统不仅能在不同几何形状的零件上实现一致的表面效果,还能缩短周期时间,减轻工人的人体工学负担。
接触力控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已有公司专注于解决此问题。
FerRobotics 凭借其《主动柔顺技术》(Active Compliant Technology),使机器人在研磨、打磨、抛光和去毛刺应用中能够与表面保持精确且一致的接触。赋予机器人“触觉”和可调的压力控制能力,有助于其应对现实世界中表面的变化性。
尽管FerRobotics的工具本身并非基于AI,但它们能与AI和视觉平台无缝集成。这使得机器人工作单元能够检测零件方位或缺陷,选择合适的打磨/研磨路径,并利用力控动态调整压力——使该技术成为智能机器人精加工工作单元的关键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