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29
- 202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引言
在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节点,工业AI视觉检测技术正面临着精度与效率的双重挑战。传统视觉检测系统往往在高精度要求下牺牲检测效率,或在追求速度时难以保证质量标准,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进程。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SMore ViMo工业AI视觉方案平台,以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该平台实现漏检率、过杀率均低于3%,检测精度达到2×2像素级别,为工业视觉检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这一成就不仅解决了传统检测系统精度与效率难以兼得的痛点,更为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专访了思谋科技副总经理周超,深入解析这一创新平台背后的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
记者:MACHINE VISION
嘉宾:周超
记者:SMore ViMo宣称漏检率、过杀率低于3%,精度达2×2像素,这一技术指标在工业场景中具有怎样的实际意义?团队在算法优化方面实现了哪些关键突破?
周超: 这些指标背后体现的是工业缺陷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创造能力。
漏检率低于3%意味着我们能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准确识别缺陷,显著降低不良品流入市场的风险。对于汽车、医疗、电池等高质量要求行业,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安全和品牌信誉。而过杀率的控制同样关键,低误报率能够有效保障良品率,避免因误判导致的返工、报废和产线停机,从而提高整体产能利用率。
2×2像素的检测精度意味着我们能够识别图像中极其微小的缺陷。实现这一精度水平,不仅需要高性能光学成像系统,更对图像增强、微小缺陷建模以及缺陷提取判别方法提出了极高要求,这已经达到当前工业检测算法的领先水平。
为支撑这些能力,我们在算法研发、工程化和工业数据整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更重要的是,我们构建了业内首个工业领域大模型,这将为未来AI落地效率和效果带来质的提升。
记者:作为通用型工业AI视觉软件平台,SMore ViMo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适配3C电子、汽车制造、半导体等不同行业需求?在软件架构层面如何平衡"通用性"与"场景定制化"的矛盾?
周超: 通用性与场景定制化的平衡确实是AI平台建设中的核心挑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核心能力通用,业务配置灵活,关键节点可插拔"。
具体实现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是核心能力的通用。我们将工业视觉任务按场景分类建模,涵盖缺陷检测、字符识别、定位引导等核心任务,并基于海量工业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提升跨场景泛化能力。同时构建标准化的标注、训练、推理接口,支持定制模型的快速上线。其次是流程的柔性化配置。我们将视觉检测流程划分为采集、预处理、推理、后处理等标准模块,用户可通过图形化方式进行流程编排,实现对不同产线任务的柔性适配。第三是关键模块的深度定制。对于行业差异性强的环节,如缺陷类型标准、分类规则、控制逻辑输出等,我们支持通过插件方式进行深度定制,由行业专家和客户工程师灵活扩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工业大模型能够让用户仅通过提供图片案例或自然语言描述,就能完成模型训练和指标评估等复杂任务,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记者:思谋科技在推动AI视觉检测技术标准化与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何布局?如何看待这一领域的生态协同发展?
周超: 标准化与生态协同是我们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导或参与了10多项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发布了近10份行业白皮书,积极推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产学研合作方面,我们与香港及内地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设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和联创中心。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推动了前沿技术研究,更确保了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转化。
我们认为,AI视觉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通过平台的抽象能力和智能化能力建设,我们不是简单地将通用性理解为功能广度,或将定制化等同于代码修改,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技术架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这样的设计使得平台既具备强大的复用能力,又能满足工业现场任务精准高效交付的要求,真正实现通用与定制的系统性统一,为智能制造的深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
邵天兰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伴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机器人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机器人视觉技术也从小众领域发展成为今天的产业创新主战场。梅卡曼德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动作自主(L2)到任务自主(L3)的技术进阶,还以领先的三维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智能机器人插上双翅。《机器视觉》杂志有幸邀请到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先生,探讨公司的创业历程、技术路线、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他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
李仁举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
在制造向智能制造快速转型的今天,测量精度往往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上限。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三维视觉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其计量级设备的测量精度最高可达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这样的精度是如何炼成的?近日,《机器视觉》杂志特邀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李仁举先生,探寻微米级精度背后的技术奥秘。 -
茹彬鑫 Robin
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近日,《机器视觉》杂志专访了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Robin茹彬鑫,这位牛津AI博士、华为天才少年入选者,正在用前沿AI技术重新定义工业视觉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甚至是"国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