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04/27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7类位移传感器原理、技术与应用全解析
收藏
2025-04-27 14:55:37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

位移传感器是工业自动化、精密测量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器件,其核心功能是将物体的线性或角度位移转换为可量化的电信号。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位移传感器衍生出多种技术路径,每种类型在精度、量程、环境适应性和成本等方面各具特色。以下从测量原理角度对主流位移传感器进行系统性解析。

电阻式位移传感器

电位器式传感器

42.png

采用滑动变阻器原理,通过机械接触式电刷在电阻轨道上的移动改变输出电阻值。典型结构包含直线型(测量线性位移)和旋转型(测量角位移)两种形态,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存在机械磨损导致的寿命限制(通常<10^6次循环),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短行程检测场景。

应用案例:汽车油门踏板位置检测、工业机械臂关节角度反馈。

应变片式传感器

43.png

基于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当弹性体发生形变时引起应变片电阻变化。采用惠斯通电桥电路进行信号调理,可实现微米级分辨率。关键参数包括应变系数(GF值2-200)和温度漂移系数,需配合温度补偿技术提升稳定性。

技术突破:MEMS工艺制造的硅应变片厚度仅10-100μm,响应频率可达kHz量级。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线性差动变压器(LVDT)

44.png

由初级线圈、两组反向串联的次级线圈及可移动铁芯构成。铁芯位移改变磁路耦合度,产生与位移成比例的差分电压输出。典型精度可达0.1%FS,量程覆盖±0.1mm至±1m,具备无接触测量、无限机械寿命的特性,适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振动监测等严苛环境。

信号处理创新:汽车油门踏板位置检测、工业机械臂关节角度反馈。

涡流式传感器

45.jpg

利用高频交变磁场在导电体表面产生的涡流效应,通过检测线圈阻抗变化反映位移量。对非导磁金属材料敏感,测量分辨率可达纳米级(如Keyence EX-V系列),但测量距离受探头直径限制(通常<5mm)。特别适用于旋转机械轴心轨迹监测。

多参数检测:新型阵列式探头可同步获取位移、材料导电率、温度等多维度信息。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46.png

基于平行板电容器原理,通过极板间距或覆盖面积变化引起电容值改变。采用交流载波(1-100kHz)测量技术,分辨率可达0.01nm(如Lion Precision CPL290),但对环境湿度、介质变化敏感。三电极差分结构可有效抑制共模干扰,在半导体光刻机晶圆对位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抗干扰设计:主动屏蔽技术降低边缘效应;温度补偿算法消除介电常数温漂。

光电式位移传感器

光栅尺

47.png

由主光栅(标尺光栅)和指示光栅构成莫尔条纹,通过光电探测器计数条纹移动量。封闭式光栅分辨率达5nm(如Heidenhain LIP系列),绝对式编码突破断电位置丢失难题,已成为数控机床位置反馈的标准配置。

抗污染方案:自清洁气幕系统保障光栅在切削液环境下的可靠工作。

激光三角测量

48.jpg

采用激光束在被测物表面形成漫反射光斑,通过CCD/CMOS阵列检测光斑位移。非接触式测量适合柔性材料检测,典型量程50mm内精度±0.1μm。新型飞行时间(ToF)技术将量程扩展至10m级,应用于桥梁形变监测。

多光谱技术:蓝光激光(405nm)相比红光(650nm)可减少表面粗糙度影响。

超声波位移传感器

49.jpg

基于渡越时间法(ToF)或相位比较法,通过发射接收超声波脉冲测量距离。在空气介质中量程可达50m(如SICK UM30),但受温度、湿度影响需进行声速补偿。多探头阵列技术可实现三维轮廓扫描,在AGV防撞、储罐液位测量中广泛应用。

信号处理进展:自适应滤波消除多径干扰;混沌编码提升抗噪声能力。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50.jpg

利用铁磁材料的维德曼效应,通过检测扭转应变波传播时间确定磁环位置。本质安全型设计适合易燃易爆环境,重复精度达±1μm,量程最长30m。典型应用包括注塑机射胶位置控制、水电站闸门开度监测。

温度补偿算法:声速温度系数自动校正(-0.17%/℃);双波导管差分测量结构。

激光干涉位移传感器

51.png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原理,通过计算干涉条纹移动数量实现纳米级测量。氦氖激光(632.8nm)稳频技术使精度达0.1ppm,Renishaw XL-80系统已成为坐标测量机的溯源标准。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空气扰动补偿和死路径误差消除。

最新发展:飞秒光频梳技术将测量不确定度降至10^-12量级;多自由度干涉仪可同步测量6个自由度位移。

技术对比与发展趋势

52.jpg

未来发展方向呈现三大特征:多物理量融合:集成温度、振动等传感器实现智能感知;无线化:基于LoRa、5G技术的自供电无线传感器节点;人工智能赋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补偿非线性误差。

总结

随着柔性电子、量子传感等新技术的突破,位移测量正向着原子级精度、多维信息感知的方向持续演进,为智能制造和精密工程提供核心测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