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14
- 202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在搭建高性能机器视觉系统的复杂工程里,相机与镜头之间的协同配合,犹如精密钟表内相互契合的齿轮,是确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虽然我们的核心聚焦点是相机,但凭借长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此将为您呈上一份精心准备的镜头选择基础攻略。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机器视觉镜头大致可被非官方地归纳为两个主要类别:镜头视野(图像大小)显著大于相机传感器尺寸、镜头视野范围相对较小,或与相机传感器尺寸接近。
当视野(图像大小)远大于相机传感器尺寸
在这类应用情境中,视场(FOV)的范围极为宽泛,小到 20 - 30 毫米,大则可达 100 米(常见于户外应用场景)。适配此类应用的镜头,具备固定焦距或可变焦距两种类型。
在挑选镜头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因素不容忽视:
视野:明确所需观察的范围大小,这将直接影响到镜头的选型。
工作距离:即相机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它对成像效果和镜头参数有着重要影响。
相机的传感器尺寸:不同尺寸的传感器与镜头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成像结果。
所采集图像的放大倍数遵循这样的计算公式:放大倍数 =(相机的传感器尺寸)/(视场)
为了估算适用于您特定应用场景的镜头焦距,可运用以下公式:焦距 =(放大倍数)*(工作距离)/(1 + 放大率)
不妨来看一个具体例子:Adimec Opal - 2000 相机配备的是 2/3“尺寸的传感器。假设某一应用要求相机观察水平方向 50mm 的视场,且工作距离设定为 200mm。依据上述公式,我们便能对适配该应用的镜头进行估算。
已知:
视场(FOV) = 50mm
传感器尺寸 = 8.8mm(基于 2/3“传感器规格)
工作距离 = 200mm
首先计算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 8.8mm / 50mm = 0.176
进而估算焦距:焦距 = 0.176 * 200mm / (1 + 0.176) ≈ 29.93mm
然而,实际市场上的镜头焦距是标准化的,很难找到恰好为 29.93mm 的镜头。此时,您主要有以下三种可选方案:
选用 25mm 镜头:这种选择能够为您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但需以牺牲一定的分辨率为代价。在某些对分辨率要求相对不高,但更注重观察范围的场景中,这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
选择 35mm 镜头:通过这种方式,您需要相应增加工作距离(即增大相机和镜头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这在一些允许调整相机位置,且对成像质量和视野范围有特定要求的应用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选用 25 毫米镜头并添加扩展环: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精确计算并挑选合适的扩展环成为另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扩展环的选择不当,可能会对成像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当视野较小或接近相机传感器尺寸
这类镜头的放大倍数范围大致在图像传感器的 0.01 倍到几百倍之间。大多数此类应用倾向于使用远心镜头,因其能够提供极低的失真率,并近乎精确地复制图像。需要注意的是,远心镜头极少甚至从不应用于大视场场景,原因在于为了实现低失真效果,物理镜头的尺寸必须与所观察的图像大小相近,这在大视场情况下并不现实。这些镜头通常依据放大倍率(图像尺寸 / 传感器尺寸)来进行规格设定,并且其工作距离通常由镜头制造商严格限定。要确定一款合适的镜头,您需要先计算出恰当的放大率,然后挑选最契合您需求的放大率规格镜头。
其他重要考量因素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单纯选择满足计算结果的最便宜镜头,并非明智之举。如此操作,您很可能会对最终成像的清晰度大失所望。实际上,此时您需要使镜头的分辨率与图像传感器 / 相机的质量相匹配。每款相机都具备特定的像素间距,以 Adimec 蛋白石系列相机为例,其像素间距为每像素 5.5 微米。调制传递函数用于表征镜头的解析能力(即每毫米能够成像细节的能力),它主要通过每毫米给定线对下通过透镜的光线量来体现。
对于像素间距为 5.5um 的相机而言,每毫米 90 对线(依据公式 1 /(2 * 5.5um)可得出每毫米线对数)是实现最佳清晰度所需的最小(同时也是最大,因为超出此数值传感器也无法分辨)数值。若镜头的线对数超过 90lp /mm,不仅对成像提升并无实际帮助,因为传感器无法 “捕捉” 到更多细节,反而会大幅增加镜头成本。
倘若您所选用的镜头解析能力优于 90lp /mm,那么为了避免图像中出现锯齿或波纹效果,您需要在镜头与传感器之间加装一个光学低通滤镜,以此来限制镜头的解析力,确保成像质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文章来源于机器视觉沙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